为了吃饱我嫁给了新帝 第299节(1 / 2)

见这些当地世族知道乖顺了,齐霜月和宋闻罚得便也没那么重了,牵扯到人命的大案还是要严判,主要是银钱上的纠纷,就允许世族们多出赔偿赎买了。

几个月后,江南这块地界便堪称被彻底整顿了一通。那些世家豪族一个个声望大跌不说,钱财产业缩水充公了不少,家中子弟、办事的亲信更是不乏被关进大牢的,接下来的几年估计都要谨小慎微,一时半会儿是没什么敢跟朝廷作对的刺头敢冒出来了。

原本江南地界做官的多,豪商也多,粮食产量也高,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各方面的重要倚仗,自然有底气。但如今再一看,做官的多,可容昭一点也不是个能受臣子左右的君主,又有百姓爱戴,人家有兵权在手,文官的声音总压不过泱泱民心。

豪商钱财多,然而皇后祝子翎弄出的那些珍奇商品异军突起,撬动了庞大的市场,是独一份的,赚钱那叫一个厉害。而容昭有这样的筹码,已经在筹备建立各地商局了,到时候再凭借朝廷支持,轻易就能分走原本属于江南商贾的大片市场。

粮食产量高,祝子翎让人去海外找到了好几种高产作物,那研究所据说还有人搞什么水稻育种,能弄出增产的新稻种,也不用指着你江南这块地方了。

这样一看,果然是时移世易,江南的世家大族已经没有了可以挟制中央的底牌,难怪皇帝有底气收拾他们了。

看出现实的江南世族只能惨然叹气,其他人得知发生的这些事后,则是纷纷悚然而惊。

“怪不得当初皇上还要给靖宁公主一行人配上几千兵马,原来是当时就准备要在江南做这般大动作了!这可真是……”

有人觉得容昭深谋远虑,有人觉得容昭心狠手辣,倒是都不由地提了提心神,关起门来把自家给整肃了一下,对一些欺男霸女的纨绔也多约束了几分,生怕哪天容昭不声不响突然要查自家这一片,步了江南世族的后尘。

比起其他人,霍玄照和温辞更为震惊。

西南边陲的消息要慢上一拍,霍玄照和温辞从京城回到西南,路上便走了许久,再收到消息的时候,江南的灾情已经被料理得差不多。

“之前皇上说很快就有处理江南豪强的机会,难道就是说的这次洪灾?”霍玄照和温辞对视一眼,满脸错愕,“皇上怎么会知道会有洪灾?”

温辞也有些惊疑,半晌迟疑道:“或许……皇上皇后果真是天上仙人,知道后事?”

这个问题不好在书信里问,温辞和霍玄照也只好暂时积压下来。不过潜意识里已经是越来越相信祝子翎和容昭的不凡身份了。

当然,实际上容昭就是异能觉醒有了前世记忆,所以知道了这几年应该会发生什么。只是除了洪灾这样的大事,其他事情大多都已经跟前世大相径庭,无法再作为参考。

关于这次江南洪灾,容昭主要还是提前做了筑堤和赈灾的准备,借机处理江南世族,只是想到了就顺势而为。否则按如今的形势发展,便是这次他不动手,等到商局建好,那些世族忍不住搞小动作的时候再出手料理,也只是要狠下心多杀些人罢了。

经过这一遭,之后建立商局的一些工作,推行起来就没多少阻碍了。凭借研究所不断出品的各种新奇好用的物件,以及利润惊人的海外贸易,商局很快做大。

原本的那些豪商虽然对此看得心里发酸,但大多也不敢做太多手脚,只能暗地说几句酸话。

市场竞争大了,擅长经营的商户也得努力提升质量和服务。有的聪明有心的,摸索创新出了新产品新工艺,生意比之前更好。至于只会吃老本的,自然只能每况愈下。如此一来,百姓们花钱买东西的体验倒是也越来越好了。

还有心思活络的商贾,看着朝廷的商局越发红火,想的是自己能不能也掺一脚,搭上这趟日入斗金的顺风车。

只是容昭对官员违法乱纪向来办得严,这些人起了心思一时也不知能往哪里伸手,又怕再不慎触了容昭的霉头。

却不料没多久商业司竟是主动出了新章程,提出了公私合营的相关事项。这下子大家都挤破头了想分一杯羹,想着跟商局作对的愈发少了。

当然商局的利益巨大,时间长了难免有人经不住诱惑,所幸有毛团和祝子翎的精神异能,重要人员有什么问题和不好的苗头,还算能及时发现,一些弯弯绕绕的隐蔽手段也能看破。有了这些经验,容昭再让人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和纠察体系。如此一来,各种商业都比较健康平稳地逐渐发展起来,大启的经济愈渐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民间富庶,边疆也安稳多年,兵马久不历战事。在本国人眼里是盛世祥和,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就越来越像是一块让人蠢蠢欲动的肥肉了。

当初北狄大败后上京求和,结果闹出勾结晋王意图刺杀容昭的恶行,容昭自然借此向北狄施压,索要了更多赔偿和供奉才同意了求和。

当时刺杀的事是由北狄大王子于胡烈一派的副使所为,大使并不知情,事后被容昭索要赔偿时自然十分不甘心,几次三番想要挑动大启这边用于胡烈的命抵罪,而非给北狄增加岁供压力。

然而容昭虽然和于胡烈这个主导侵犯大启疆域的家伙有刻骨深仇,这个时候却并没有选择杀了对方泄愤痛快一时,反而还把这位北狄大王子给放了回去,名义上说是新帝仁慈,网开一面,只是要了一些马匹牲畜,就把堂堂北狄太子给放了,北狄合该感恩戴德才是。

于胡烈这一派自然是感恩戴德的,哪怕于胡烈战场大败还被活捉,声势大降,能回来也总比人没了强。

相反,拥护小王子的北狄大使等人就咬牙切齿,恨不得于胡烈赶紧暴毙了才好。

虽然北狄惨败后,内部小王子一派占了上风,但小王子毕竟年岁太小,算不得真正的首领,派系内部相对松散,各有心思的多,不够团结一致,办事效率就容易打折扣。

而于胡烈之前能一力掌控北狄大局力主出兵,还是有几分手段和魄力的,回国后已经到了不得不背水一战的地步,于是行事越发狠辣,一时间倒是还勉强跟小王子一派斗了个旗鼓相当。

北狄刚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兵马,作为战败方又要供给大启沉重的岁供赔偿,如今内部权利斗争还极为剧烈,自然是没有力气对外闹出什么事,暂时老实沉寂了下来。

等到两年后拥立小王子的一派终于胜出,因着这一方原本便不主张大举入侵大启硬碰硬,加上百姓和军队也还没恢复过来,于是之后也还算老实,又安静蛰伏了几年。

只是北狄向来贪婪成性,从古至今看到中原大地富裕便想要侵占掠夺,哪里忍受得了还要一直给大启提供大量岁供。

眼看着大启人过得越来越好,简直是遍地黄金,而自家日子已经过得苦哈哈的,还得把攒起来的好东西送到大启,北狄终究忍不住了。

多年过去,当初惨痛的败绩似乎已经在人的记忆里淡去,唯有眼前的利益最为真实。

想着这么多年没有战事磨砺,大启的边防恐怕早已松懈,而容昭当了皇帝,大启的皇帝讲究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向来不会亲自上战场,北狄的胆子就大了起来,在容昭登基八年后再度悍然犯边。

这回北狄倒也没想像于胡烈那样大举入侵、攻城略池,而是打着快速劫掠的主意,抢一笔就跑,岁供自然也顺理成章不再给了。

这样的快速劫掠大启这边抓不住,但又只是小规模侵扰,想来大启也不至于上来就大动干戈。到时候北狄就可以一点点试探出大启如今的态度、战力,进而决定是否可以更进一步。

只是事情的发展出乎了北狄的意料,他们刚抢了几个大启的村子,大启就迅速集结起了十几万大军,直接往北,朝北狄王城攻了过去。

还是容昭直接御驾亲征。

北狄不知多久没尝过被中原人反攻的滋味了,一开始猝不及防,接着就是怒不可遏,觉得容昭实在欺人太甚!

虽然以前在容昭手上吃过几次败仗,但在外侵略跟主场防守自然不同。他们北狄人天生人高马大、骁勇善战,如今也差不多恢复得兵强马壮,这次定要给容昭这个自大的中原皇帝一点颜色瞧瞧!

进攻一方,向来比可以依托城墙地势防守的一方难度更大、更不能犯错,因此北狄这番抵抗还算是有底气。

然而战事的发展却再一次脱离了他们的预期。

大启军队仿若有千里眼似的,总能看穿他们的行军路线、排兵布阵,容昭带兵更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偷袭截击、火烧粮草这种以小博大的行动屡试不爽,把北狄军憋屈得厉害,再是善战,却无处发挥,在本该占尽优势的野外接连败退,不得不据城退守。

然而面对最难啃的城池高墙,本以为容昭的部队必然要被阻拦许久,结果才区区几千人的大启先锋军,几个铁球投过来,竟是能引来轰隆雷响,有如天罚一般慑人。

原本觉得坚固已极的城墙,在“雷击”火光中,几下就变得残破不堪。守城的北狄军士一个个不是畏惧就是发蒙,哪还抵挡得了大启精锐势如破竹地攻城略地。

如此被连下几城后,北狄军连连退守,已经露出明显的颓势。哪怕随着部队深入,大启的后勤补给也越发受限,不得不放缓了攻势,但北狄这边从将领到兵卒,已经都有些被料敌如神还有火雷天罚的大启军吓没了战意。北狄王城里那些原本还想着劫掠大启百姓试探大启底线的人,到这个时候也都慌了起来,眼看着容昭的大军一步步逼近王城,慌忙选择了先一步弃城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