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先交出玉玺[基建] 第293节(2 / 2)

众人:……

如果是别的皇帝,他们肯定要劝,但是换成这位陛下,那他们就没话说了。

谁不知道这位陛下被成为钱童,别的不说,赚钱能力是一等一的。

众人看了看刚分到手里的猪肉,啊,是地皮,一个个都有些纠结。

皇帝是真的实在,给他们的庄子也是真的好,若是长安成为国都,说不定一些寒门出身的能成为下一个世家开创者,小世家能发展成大世家。

柴河有些不解问道:“陛下为何选定长安?”

如果迁都的话,应该是洛阳更合适吧?毕竟一切设施都很全,想要重建也不是不行。

萧子瑢理直气壮说道:“秦皇汉武都在咸阳长安附近!”

他就是想追个星怎么啦?不管不管,就要去长安!

众人:……来了来了,熟悉的任性熊孩子又来了!

萧衍很淡定,他直接问道:“那建康如何?”

你迁都了就不管建康,到时候北地的百姓倒是稳住了,南边百姓就要担心了啊,而且会对经济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很多人的生计都可能出问题。

毕竟迁都之后要建康肯定要走一大批人,这些人走肯定会让建康变得萧条。

萧子瑢犹豫了一下才说道:“实行两京制!”

第345章

两京制?

这个名字其实挺通俗易懂的,但问题就在于这个两京制要怎么实行,实行到什么程度,两边京城要怎么安排?

两京制其实在之后的朝代,不说最有名的明朝,就算是唐朝都已经有了两京制。

只是明朝的时候两京制更加彻底,一模一样的官职体系北京一套南京一套,而唐朝时期的两京制就没这么“泾渭分明”。

萧子瑢在提起两京制的时候之所以犹豫也是有点把握不好这其中的度。

如果不安排同样的官职体系,那么怎么能凸显出是两京呢?建康到时候也只是名存实亡。

而有两套同样的体系的话很容易造成分裂,明朝那愈演愈烈的党争也有一部分跟两京制有关系。

更何况在明朝的时候南京就相当于是“流放”的,一些官员得罪人又不至于判罪的情况下就会送过来养老,以后的前途自然也就没了。

萧子瑢一点也不希望建康会变成这样,一旦没有了奋斗动力,来这里的官员就很容易消极怠工。

一旦他们消极怠工,建康的没落都是早晚的事情。

他对建康又不是真的一点感情都没有。

所以最后萧子瑢定下来的就是建康也有一套官职体系,但并不是三省六部制,而是九卿制,年少有为或者有能力的官员就放到建康来锻炼一下,若是合格就直接升入长安中枢。

当然在担任九卿之前,这些官员都必须经历过外放,甚至萧子瑢已经盘算好了,跟后世一样,别管你多厉害出身多好,只要入朝就必须通过科举,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学习之后外放当亲民官,一点点往上升。

举荐制度肯定也还是有的,但是通过举荐上来的就相当于走了捷径,想要跟那些考上来的人一样升官那就必须能力不逊于这些人。

实际上有这个能力的人一般读书也不会太差,哦,萧子瑢甚至还打算等稳定下来之后,将公务员考试系统也给搬过来。

后世的一些公务员在这年头算是小吏,小吏属于不入流的职位,能走正经科举仕途的人都瞧不起小吏。

可就是这些小吏才是亲临一线,最知民生疾苦的人,所以若是有些人家里供不起读书,只要他认识几个字,那就可以给一个机会。

若是足够有心气,肯定有人会想办法把读书这一块短板给补齐。

朝中大臣不知道皇帝的思维已经发散到了什么地步,他们还在讨论两京制。

萧子瑢这个两京制其实也并不是没有缺陷,只不过目前而言是最好的。

最主要的是算是明确了晋升渠道,皇帝的态度摆出来了:想要当三公六部九卿?去干活吧!

不懂民生疾苦的人也不是没有官职,很多清贵官职就是用来养着这些世家大族的闲人的,萧子瑢也没打算取消。

虽然看上去很花钱,但这些人祖辈都是为国出过力的,有大功于国,若是这样的人子孙后代连个富贵都保不住的话,那谁还会为国家尽心尽力?

当然那些犯了罪的就不说了,不过萧子瑢上台以来还没像大家想的一样嫉恶如仇,动不动就砍人。

他每次下令查办必然有理有据。

从国家角度来看,萧子瑢这个想法不能说不好,虽然看上去这些世家大族或者高官的后代一旦没能力就容易被边缘化,但现在也不比这个好,而且现在的话,一旦有一代人撑不住下去了,想要再回来那可是难上加难。

若是按照这个制度来的话,只要子孙后代还有那么一两个出息的,就不用担心以后。

只是具体还要慢慢磋商才行,官员体系突然多了一套,谁留在这里谁跟着走都是问题。

不过大家很确定的是只要能够留下来,必然前途无量。

等散朝之后,萧子瑢又把萧衍跟柴河留下来。

他笑眯眯地看着柴河问道:“柴束忍最近怎么样?”

柴束忍之前是晋陵王的长史,后来变成了晋陵国相,萧子瑢被封太子再登基之后,他作为东宫旧臣理应是鸡犬升天的那波。

只不过萧子瑢跟朝中这些大佬们相处得还好,再加上有萧雪行这个摄政王坐镇,柴束忍就算回来顶天也就是能混个六部侍郎。